学校第四届教职工、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坚持团结为基、实干为要、发展为先、服务为本、校兴为荣,以巡视整改为契机,以“双高”建设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校有我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一、四届一次会议以来工作回顾
(一)着力强党建,引领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制定学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方案,邀请省委宣讲团成员来校开展宣讲,举办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培训班,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地开展学习培训,引导全校上下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制定实施方案,对标对表落实,确保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采取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主题党日、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日、形势与政策报告、开设青马班等多种形式,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心走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抓实抓好校院两级政治理论学习,先后围绕“强校有我”“三教改革”等开展研讨交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全校上下全面深入系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激发了全校上下抢前争先、争创一流的动力干劲。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成新一轮中层干部优化调整,选拔任用了33名优秀干部,学校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干部队伍专业训练,累计培训各级干部95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狠抓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压紧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抓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突出政治功能,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党支部换届选举。深入推进“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创建,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党建工作“四个”延伸。严格党员教育管理,改进党员发展工作,加强高知群体政治引领,学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1个党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党支部被评为市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机制,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强化各类舆情监控处置,严格课堂纪律,加强内部出版物意识形态审查,开展师生信教排查,强化论坛、讲座、报告会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各类活动,不断增进政治共识,凝聚学校发展合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定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扣紧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监督体系,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坚持严的基调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系列活动,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制定对“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监督的实施办法,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持续深化清廉校园建设,扎实推进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解决师生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省委巡视反馈的86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着力强思政,立德树人水平实现新提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开展思政示范课堂建设,推进集体备课,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新增2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案例55个,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各类培训、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团课为平台,以“四季感恩”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开展全覆盖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制定《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例会制度,积极构建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围绕“人人、时时、处处”,重抓课程育人,大抓实践育人,严抓管理育人,善抓文化育人,实抓服务育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树立“育人必先育心”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完善心理健康预警网络。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着力打造党建引领、管理协同、队伍进驻、服务下沉、文化浸润、自我治理的重要平台,助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深入实施“五育并举”。常态化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学生体质显著提高,学校在全国啦啦操联赛、锦标赛中荣获5金1银,在全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荣获4金1银4铜,女子团体第一名、总团体第三名。广泛开设美育选修课程,新增美育课程4门,积极开展各类诗词、书画类文娱活动,不断强化美学教育。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与实践,新增劳动实践基地10个,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升“五育”工作实效。学校先后涌现出党的二十大代表张晓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晶、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熊文文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
(三)着力强师资,教师队伍水平实现新提升。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组织新进教师集体廉政谈话,开展师德师风监督,严查违反师德师风案件,通报违反师德师风典型案例,积极选树师德典型,评选表彰“教书育人楷模”10人,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引培并举,全年引进教师36人。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制订《教职工攻读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新增4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校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得到进一步充实优化。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加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常态化开展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1200余人次。深入推进“春雨青蓝工程”,新老教师师徒结对40对,促进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定期举办辅导员能力大赛,持续提升辅导员队伍观大势、析学情、找抓点、聚人心、防风险的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校级名师工作室、技能名师工作室建设,学校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6项,实现了一等奖的再突破,2个团队有望进入国家教学能力大赛。
(四)着力强治理,学校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健全内部治理体系。成立学校第二届理事会、专业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完成学校及二级工会换届,推进教职员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有效促进了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完善内部制度体系。对学校《章程》进行修订完善,推进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新制定及修订完善学校各类制度52项,建立健全各类办事流程、工作规范、工作标准15个,有效完善了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完成学校新一轮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机构设置,厘清了职责边界,提升了运行效率。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学校“强校有我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和学校升本行动计划,形成了以升本为目标,以双高建设为支撑,以“强校有我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督办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成立学校行政督导专班,开展调研督导,修订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发挥考核导向作用,突出标志性成果和强校有我行动推进成效,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强化内部规范管理。规范人事管理,完成干部人事档案健康体检工作,开展学校用工情况清理,规范临时聘用人员管理。推进绩效分配改革,制定“1+N”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切实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全面调动各类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加强财务管理,改进财务预算,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发挥资金使用绩效。完善资产管理,全面摸清学校资产底数,国有资产账物相符。加强内部审计,推动审计全覆盖,强化专项审计,不断提升以审促改、以审促建、以审促规范水平。
(五)着力强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新提升。全力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层面国家双高建设项目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期绩效评价,取得标志性成果48类,护理专业群中期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21类,护理专业群的建设水平在2022年“金平果”(护理)专业群排行榜中处于第四位。统筹推进国家、省、校三级专业群建设,全面推进软件技术、建筑技术专业群建设。深入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47个任务有序推进,取得了一批教育部、教育厅认定的成果。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与多家著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大数据学院、健康产业学院、智慧财经产业学院4个特色产业学院。企业共建产教深度融合基地,研制产教融合标准,共建专业实验室5个、创新创业实训基地1个、实践教育基地5个。实施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开展订单、定向培养,积极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施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不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加强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拓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控制技术等新兴专业,学校当选为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在职教云平台累计建课3817门,对21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更新和应用推广,新建8门在线精品课程,6门课程立项湖北省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数量居于全省前列,1门课程入选2022年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学校成功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湖北试点。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内容模块,融入到教材中,完善教材规划、编写、审核、选用和评价机制,学校4部教材被教育部评为“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2部教材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优秀教材二等奖。大力推进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运用,深入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全面推进“1+X”试点,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2022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76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稳步提升招生就业工作质量。2022年大专新生报到5745人,报到率93.63%,五年一贯制、普通中职、3+2转段考试招生745人,学历继续教育招生2353人,全面完成年度招生任务。着力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均衡发展,医护类专业招生录取2455人,占比40.01%,比2021年下降10%。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开展校领导“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拓展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学生平均就业率94.32%,获湖北省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10个创业项目获上级资金支持。
(六)着力强服务,助推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扎实推进孝感市人才项目。2022年录取“一村多名大学生”284人、“一村一名乡村医生”91人,持续深化“4+N”课程体系和“三轮交替”教学模式,形成人才培养典型案例2个,2名学生获评湖北省第八届“长江学子”。不断提升科研工作质量。全年各级各类课题立项43项,其中厅级以上课题8项,市级课题6项,横向课题3项。教师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0余本(部),授权专利37项,科研成果获各类奖励22项。学校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推荐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深入开展社会培训与服务。完成了4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班,1期产业工人培训班,全年累计培训7.9万人日,在省开放教育评估中获优秀等次。积极承接各类社会考试服务4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发挥学校智力优势,为孝感市职业教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法治社会建设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智力咨询服务10余次,附属惠济医院提供各类医疗服务6万余人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万冲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助力剥岸村荣获“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称号。大力支持驻点村发展野菊花产业、传统种植业、途居露营基地农旅产业,拓展村集体创收途径、增加村民收入。主动服务孝感市重点工作。广泛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基层治理及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开展师生交通文明劝导、包保路段巡逻、创建志愿服务、发动校友提供信息、推介孝感等方式,积极为孝感市五城同创、招商引资、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贡献力量。
(七)着力强保障,办学支撑水平实现新提升。稳步推进基础建设。南校区二期学生宿舍、崇德礼堂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1.7亿元的“孝感养老服务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工建设,完成南校区西大门建设,绿化、亮化、黑色化使南校区形象得到全面提升。师范校区改造提升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扎实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引入社会资金1900万元,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一期项目建成完工。获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6000万元。持续加大教学投入。建成建筑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新建和改扩建实验实训室14个,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1078万元。获批专业群实训设备中央财政贴息贷款4800万元,推进5大类项目实验实训设备购置。改善教学条件,新配置桌椅7130人位、智慧黑板43套,为教室安装空调47台。孝感养老服务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获中央财政8000万支持,彻底还清了教学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及时兑现各项福利待遇,定期开展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慰问,帮扶困难教职工。为专任教师配备工位359套,在南校区新建充电车棚,有序推进东、西校区食堂和学生宿舍维修改造,食堂全部装上了空调,学生宿舍实现了空调全覆盖。配合街道、社区推进5个自建小区改造工程。积极构建平安校园。严格校园出入管理,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力度,扎实开展法制安全、预防校园不良信贷、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确保校园稳定。多措并举,全面完成全年征兵工作任务。面对疫情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变应变,以快制快,果断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保障了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年来,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事业实现了持续高质量发展。过去取得的成绩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衷心感谢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向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的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对标职教本科学校的建设目标,学校站位全局的眼界视野、办学治校的能力水平、师资队伍的高标打造、支撑发展的基础保障、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必须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总体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双高计划”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强校有我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本科职业学校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学校争先进位、上档升级,奋力谱写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举旗定向强党建,持续提升引领发展水平。强化政治引领。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持续用力,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进一步抓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培育,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建强干部队伍。健全完善中层干部履职尽责管理办法,推动中层干部担当负责,主动作为。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不断加大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力度,持续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水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课堂、讲座、论坛、直播以及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做好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不断提高舆情应对与处置能力。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注重价值引领,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师生团结奋斗思想政治基础。定期开展宗教摸排工作,严防宗教向校园渗透。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强化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重点加强对党委班子和各级“一把手”的监督,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扎实推进“清廉校园”建设,不断巩固巡视整改成果,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校园政治生态。
(二)深耕细作强思政,持续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全校各方积极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力推进“五个思政”建设。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实“五育并举”。建设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和课程思政资源库,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氛围。加强体育、美育教育,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人文素养,完善劳动教育考核,落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全面完成“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着力打造引领学生发展的重要平台。推进以文化人。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环境育人文化氛围,充分挖掘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素材,持续办好“四季感恩”等文化活动,深入推进“一校一品”“孝行天下·感恩中国”等孝德育人特色品牌建设。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做好省级文明单位(校园)复评、迎检工作。
(三)内培外引强师资,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强化师德师风考核结果运用,建立以师德师风、能力水平、业绩贡献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积极选树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结合“双高计划”“职教升本”要求,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成年度人才引进任务。探索高层次人才内部培育机制,拓宽人才上升通道,创造良好人才培育环境。加大“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力度,推进各级教学团队建设。严格落实专业教师每五年参加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五年轮训一次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加强教师发展研究,引导教职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将个人成长与学校事业发展相融合。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继续实施“春雨青蓝工程”,结对帮扶青年教师。完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制度,统筹做好各级各类培训及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能力水平。
(四)规范创新强治理,持续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完善制度体系。完成学校章程的报审及发布工作,以章程为统领,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对学校各类制度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备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优化完善校级理事会、二级理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组织体系和运行体系,提升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管理。拓展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提升财务保障水平。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和资金绩效管理,强化财务监督和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简化审批手续,推行网上报销流程。强化资产和采购管理。加强对门店等经营性资产和学校公共用房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合理使用和保护。加强采购刚性预算管理,阳光集约高效开展采购,防范采购风险。全面加强审计监督。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加强重点领域专项审计,推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完善督办考核机制。完善党委、行政重大决策决议督办清单、督办台账制度,发挥行政督导作用,加大重点工作的督导力度。进一步优化完善综合目标责任考核方案,突出重大标志性成果导向,简化考核流程,提升考核实效。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力度,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警校协同配合,共建平安校园。扎实推进智慧校园安防系统建设,构建全方位的安防体系,全面提高学校平安建设及维稳处突能力,保障师生校园安全稳定。
(五)高标推进强质量,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推进职教本科学校建设。狠抓学校升本行动计划落实落地,推动办学质量全面提升。持续推进“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科学编制2023年度建设任务,高标准推进护理专业群建设,加快软件技术、建筑技术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统筹推进校级专业群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专业群融入产业群之中,每个专业群至少与龙头企业共建1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新型产业学院,每个专业至少3家规模以上紧密型合作企业,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产教高度融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覆盖面,共同开发技术、专业教学、课程及培训标准,推进鲁班工坊建设,积极承办“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发展与技术创新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扩大国际影响力。持续推进“三教”改革。以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建立大赛的常态训练机制,落实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联动机制,力争师生技能竞赛实现新突破。完善教材规划、编写、审核、选用使用、评价机制,积极引导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立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对教育教学的反馈指导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全面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扎实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学校试点,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加大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与推广使用力度,推进智慧教室、智慧同步课堂系统建设与应用,加快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共享,拓展虚拟仿真应用,积极探索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扎实做好招生就业工作。稳定招生规模,2023年普通专科招生5600人左右,各类成人招生达到2000人。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发展,推进大学生创业主体增量提质。
(六)扬长补短强服务,持续提升助推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科研实效。稳定纵向课题立项数量,提高立项层次,鼓励横向课题研究,突出应用技术开发,提高应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率。深入开展校本研究,鼓励教育教学研究,办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改前沿》《高职教育动态》,为职教本科学校、“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扎实推进社会培训。大力开展就业(创业)、高素质农民、退役军人等教育培训,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全力做好孝感电大更名转设工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扎实做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和“一村一名乡村医生”等服务地方项目,凝练并推广培养特色。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落实驻点帮扶责任,服务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及“五城同创”等工作。
(七)软硬并举强保障,持续提升办学支撑水平。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养老服务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系统实施东校区维修改造,推进东区道路改造刷黑及雨污分流项目。完成南区已建工程项目的消防报警联动系统建设,做好师范校区运动场等维修改造。完成东苑食堂、西苑食堂改造升级,改善师生就餐环境。持续改善教学条件。用好专业群实训设备中央财政贴息贷款,完成工程训练中心、药学专业实训中心等7个实验实训室(中心)改扩建工程。积极推进智慧图书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推进附属惠济医院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支撑能力。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校园有线光网改造,建成全光校园网。利用银校合作资金,建成智慧校园软硬件基础平台,加快教务、学工、网站群、OA等业务系统定制开发和部署。引进社会资本,推进标准化考场、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网络安全项目建设。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团结为基、实干为要、发展为先、服务为本、校兴为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全国高职名校不懈奋斗!